近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
精准执法 严禁平时不作为,急时“一刀切”
在以往的生态环境执法之中,“一刀切”往往最为大家所诟病。生态环境部对此也非常重视,几乎每次督察之前,都要发文强调严禁“一刀切”行为。
这一次,新的《意见》对此也做出规定,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——科技赋能,精准执法。
过去,执法部门之所以“一刀切”,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无法有效地鉴别“好企业”和“坏企业”,而检查任务又很急,所以就只好“一刀切”式地全部关停了。
所以,要想有效地减少“一刀切”,还得从增强辨别能力上入手。
《意见》规定,要持续加强数智化平台建设,积极运用大数据、大模型AI、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,精准筛选问题线索,实现从“人海战术”向“智慧执法”转变,由“人防为主”向“技防优先”转变。
现在DeepSeek这么火,AI技术都这么发达了,大数据也越来越完善了,有很多新的办法,可以帮助执法人员鉴别、筛选问题,不能再光靠过去的“人海战术”了。
总之,就是要精准发现、锁定问题,精准确定对象、范围,减少无差别、拉网式排查。
说到底,还是以前的执法能力不足,只能靠“一刀切”、无差别地执法,不能精准发现和解决问题。所以,未来还是要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。
最终的目的,就是要防止“一刀切”。《意见》明确规定,要严禁平时不作为、慢作为,急时“一刀切”执法,防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顶格处罚,以及不加区分的“一罚了之”“一关了之”。
你对 环博会 【环保界风声:环境执法严禁“一刀切” 】一文有什么看法,请发表并分享您的观点。